家风故事|母亲的祈愿
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母亲便早早起来,制备好祈福和祭拜的物品,便“赶着”我来到村里的土地庙和家族的祠堂烧香祈福、祭拜祖先。
逢年过节,母亲都会带我从城里回到乡下老家。按照老家的习俗,春节的仪式要从大年三十持续到大年初二。包粽子、贴对联、发红包、放鞭炮、烤火守岁、烧香祈福、祭拜宗祠等一系列习俗活动成为老家春节的“标配”。而在所有的春节习俗中,烧香祈福和祭拜宗祠是最为隆重的仪式之一。
“老妈,作为老党员,你还跟着搞这些封建迷信活动,我们可不要跟你搞这套哦!”想到自己的美梦就这样被“繁琐”的春节习俗打断了,我满肚子都是怨念。
“让你来祈福和祭拜祖先,不是让你信奉鬼神,而是要你明白,作为子孙后代,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先人,不要忘了自己从哪里来,走得再远,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母亲的话让我从“混沌”的状态中清醒过来。
每次回老家,母亲总是意味深长地说:“啥叫年味,这就是年味!如果连这些基本的习俗都不要了,哪里来的年味!”
确实,虽然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都在感慨: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过节越来越没意思了。但是母亲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给了我内心的笃定和满满的节日氛围感、仪式感,也让我明白了“回老家过年”其实是一种责任,一种传承。
“保佑我的孩子一直做一名正直的好干部,为国家、为社会、为群众多做贡献。”那天在土地庙,当大家都在祈愿“财源广进挣大钱”“富贵平安福满堂”的时候,母亲掷地有声的话语在人群中传开,越来越响,越来越响……这时,大家都不约而同、齐刷刷地投来异样的目光。
换做以前,我巴不得找个“缝儿”钻进去,因为旁人几乎都是默不作声或者悄声细语地祈愿,只有母亲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祈愿的,如此“堂而皇之”“目中无人”,让我好不尴尬。曾经,对于母亲的“新年祈愿”我也总是左耳进右耳出,甚至把步子偷偷地往远处挪了挪,假装没听见。
而此刻站在旁边的我,虽然惊讶于母亲的祈愿如此不同凡响,但更多的是温暖、感激和打心眼儿里的敬佩。因为我知道,母亲是想用言行告诉我,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应该时刻做到正直无邪、光明磊落、担当奉献。
回想起母亲那些年的祈愿,她的谆谆教诲一直伴随着我,从“保佑健康快乐”到“保佑成长成才”再到“保佑做一名好干部”,这些愿望的背后无一不饱含着一位老母亲对于子女的深情厚爱。
“做人不能忘本”“你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要拿群众一分一毫”“要保持谦虚勤勉”“要为群众做实事好事”……有着40多年党龄的母亲常常这样教导我,也常常跟我说起毛主席、周总理等伟人的故事,说起外公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故事,说起自己在部队几经申请成功入党的故事,说起舅舅“不近人情”、拒绝请托却深受群众敬佩的故事,也常常教我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样的红色歌曲……
“先辈恩情不能忘,优良传统不能忘,为民服务不能忘,艰苦奋斗不能忘,这是我们的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根正才能苗红。”母亲总是这样告诫我。
郑板桥在《竹石》一诗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母亲的祈愿,早已在我心中深深扎了根,也像一根线稳稳地牵着我,让我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都不会忘记为什么出发,更不会迷失方向。(南宁市纪委监委驻南宁经开区纪检监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