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古代清官廉吏| 林作楫:廉政为民 鞠躬尽瘁

文章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苏小棋 欧仕禧    时间:2022-04-01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打印    分享:

  • 微信或QQ扫一扫

林作楫(1721—1778),字济客,一字济川,号沙棠,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连理街沙棠底人,是黄姚镇清代走出的一位著名知县,主要作品有:《子华代于齐一节》《安远署中百花亭题词十首》《送陆邑候》《文明峡》《带龙桥》等。至今,在黄姚古镇的东门楼、兴宁庙、真武亭、古戏台等处还能欣赏到他七副精美的对联。

  林作楫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父、父亲、叔叔先后中拔贡和举人。林作楫受良好家风影响,自小勤奋好学,孜孜不倦,18岁补县学员,24岁已“食忾宫墙”,28岁毕业于桂林秀峰书院,经乡试及第18名举人,51岁被试用为江西省都昌、分防县、南康府参军(相当于现在团职干部),52岁提升为江西省章州府安远县知县(相当于县委书记)。

  林作楫廉政为民,两袖清风。他出任江西省安远县知县时,自己带着家乡“土特产”豆豉去上任。林作楫到了安远县,刚下马车,得知境内有很多百姓身患疾病,他没有直接进县衙,而是四处打听病情,询问父老乡亲的生活情况,到了晚上才回府。在回去的路上,百姓连连称赞,儿童骑着“竹马”夹道欢迎。

  林作楫在任期间,实行人道主义,实施各项惠民政策,严惩贪官污吏和各种腐败行为,禁行苛捐杂税、强征暴敛,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深得当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有一年,江西逢大旱,安远县更是地表干裂,禾焦黍枯,天降丧乱,百姓饥馑万分,部分地区已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林作楫作为当地知县,悲痛不已,为了能及时救助百姓,他果断开仓救济,好心的同僚劝说先奏请朝廷方可开仓,他却说:“安远县到京城往返用时一个多月,等到皇上御批下来,这里的百姓也没有几个了。所以,还是一边开仓救人,一边上报朝廷吧。”因此事,有奸臣趁机诬告,说林作楫“私开国库,欺君罔上”,引起了一场风波,险遭灭顶之灾。

  林作楫一生为民,鞠躬尽瘁。当时朝廷见林作楫才华横溢,一心为民,正准备擢升时,他却积劳成疾,贫病交加,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病故于任所,享年58岁,当地士民无不悲痛万分。林作楫为官清廉,家中一贫如洗,病故后的遗资都不够买棺木,只能用干芦笛编成棺样。安远县的乡绅士民得知此事后,纷纷慷慨解囊,助资购买棺椁,置办后事,百姓们扶老携幼前来吊唁。当地百姓还制作了万民帐、万民袍(官服)、万民伞以颂其德,以颂其政,其兄林作屏扶送灵柩回黄姚殓葬。

  民国二十三年《昭平县志》有记载:林作楫,字济川,关区黄姚人,乾隆庚子举人,任安远令,重兴义学,增膏火,赏优等助士子,乡会二试资斧,中间扶善锄奸,惩贪墨禁苛征,绰有政声,终以劳瘁成疾,卒于官身,无于赀安,邑士无不哀痛呜咽。

  “文魁”是古代科举制度中对乡试中榜者的一种称呼,林作楫中举后朝廷为其颁发了“文魁”牌匾。至今,林作楫的后人在门头上还悬挂着这块匾,以示“光耀门楣”“光宗耀祖”之意,也告诫后人为官要清正廉洁、造福百姓。(贺州市纪委监委整理)

主办单位:中共贺州市平桂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贺州市平桂区监察委员会

地址:贺州市平桂区平桂南路33号

邮编:542827

电话:(0774)12388

桂ICP备12003332号-1

桂公网安备 45110302000026号

贺州市平桂区纪委监委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