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古代清官廉吏丨欧阳永裿:改风气除陋习 为民办实事

文章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劳婵    时间:2022-08-04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打印    分享:

  • 微信或QQ扫一扫

欧阳永裿(1710-1776),字德馨,号兰畦,清代广西柳州马平县人,居于罗池,晚号罗池狷叟。

 

雍正六年(1728),补诸生,雍正十三年(1735),以廩膳生选拔充贡。

 

乾隆元年(1736)前往甘肃任职,前后担任甘肃合水、武威知县,岷州知州,兰州、凉州、平凉、甘州府知府等职,基层经验丰富,深知民众疾苦。乾隆十二年(1747),请求回家奉养母亲,尽孝悌之情。

 

乾隆三十一年(1766),因防洪救灾有功,提拔担任浙江按察使。乾隆三十三年(1768),升任广东布政使。乾隆三十五年(1770),因言事被降任江西按察使,任内上奏请禁停葬、溺女、锢婢等陋习。

 

乾隆四十年(1776)卒于任上,享年66岁。生平著有《政学集》5卷、《仕镜编》6卷、《罗池狷叟年谱》 1卷、《罗池欧阳氏族谱》6卷、《绍闻集》3卷,年久散佚。现存只《白沙子全集序》等诗文。

 

  改风气 除陋习 倡民行节俭

 

清朝乾隆年初,欧阳永裿到甘肃武威上任,就发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甘肃五凉之地虽然地处边地,但是土地肥沃,百姓聚集,人口稠密,地理环境相对优越,本应自给自足,没有穷苦情况的,但实际上,富裕的人家没有十分之一二,贫困的人家却达到十之八九以上。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贫富,该地百姓在招待等事项,尤其是在丧葬嫁娶等事上,十分奢侈,铺张浪费。

 

欧阳永裿深入调查了解发现,究其原因在于“实因俗尚奢侈,不知节俭之所致。而其弊始自绅衿富户。夸多斗靡,奢泰滥觞,因而中产以下,亦不自量有无,随声附影,互相效尤。”该地崇尚奢靡的风气,使得百姓大肆攀比,家中财力尽数用于招待事宜,严重地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很多家庭愈加贫困。欧阳永裿对此痛心疾首,决心整改凉州地区的民风民俗,制定了《敦节俭条约》,提出要求:一是丧葬之费用,宜节;二是嫁娶之费用,宜减;三是酬酢之馔饮,宜减。倡导百姓厉行节俭,让当地的民风有了很大的改善。

 

  忧民生 兴水利 为民办实事

 

欧阳永裿非常关心民生问题,每到任职地就考察当地的河流山川等地理情况,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水利的兴修,一方面保障百姓农业生活生产工作开展的灌溉用水,一方面要从可能出现最不利的情况出发做好应对大灾的准备,战胜洪涝干旱灾害,尽最大努力,保障百姓的生命安全、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

 

合水县常年干旱,欧阳永裿初到该地上任,当得知当地有个堵塞已久的圣泉,便马上主持疏浚,当地农民才得以免除大旱天灾。调任武威后,了解到该地有五千亩有灌溉水源的农用耕地,却一直被屯田的军队占用,很多老百姓没有田地可以耕种,生活没有着落,欧阳永裿与屯军协商,撤除军屯,农民才有水渠用于灌溉。在河南盐驿道任上,正值黄河决口,泛滥40余州县,以朱仙镇受灾最为严重,欧阳永裿命人在高处扎棚舍,安置灾民,并及时放粮,救济了数万灾民。升任广东布政使后,又禁止在西江下游近海处水道中堆积淤泥作田,避免了水道淤塞而造成上游泛决之灾。

 

  修书院 强教育 造一方之福

 

欧阳永裿有着超越时代的远见,他明白教育乃国之重本,所以他非常重视教育工作,所到之处,均兴修书院,开设义学学堂,还亲自点评学生文章,奖励进步学生,鼓励先进、激励后进,使得正确的思想和言行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并能够发扬光大。

 

欧阳永裿在任上修葺了凉州府考院,在四乡分设义学,维修管理成章书院,创设北溟书院,为乡会试征集经费,为广大青年学子增长才干、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让更多贫贫苦学子有机会学习,为当地培养了众多人才。

 

欧阳永裿执政四十余载,深入基层,体恤民情,关注民生,兴修水利,修葺书院,为民办实事,时任甘肃巡抚以“该员留心民社,努力办公,才具堪以治剧”来评价他,其人为官清正廉洁,纠风倡俭,为当时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柳州市柳南区纪委监委整理)

编辑:胡榕

主办单位:中共贺州市平桂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贺州市平桂区监察委员会

地址:贺州市平桂区平桂南路33号

邮编:542827

电话:(0774)12388

桂ICP备12003332号-1

桂公网安备 45110302000026号

贺州市平桂区纪委监委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