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古代清官廉吏|朱方辉:清水明镜映廉心

文章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陈谊军    时间:2022-08-10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打印    分享:

  • 微信或QQ扫一扫

朱方辉(1853~1916),号羲晋,广西平南县武林镇人,15岁考中秀才,18岁时赴广东海南就读于朱次琦的学馆,1873年,参加清同治癸酉科省试,1880年赴北京参加光绪庚辰科会试,中式进士,派任“刑部主事”,1907年任贵州省下江厅通判。

 

与时不入,回乡教书

  朱方辉担任刑部主事时,已是晚清时期,他对当时清政府的腐败现象以及朝廷官员盘剥百姓,不顾苍生安危生死等行径愤怒至极。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只从政了一年时间,就觉得自己生性耿介、“性拙难谐俗”、“与时不相入”,所以,坚决辞官回籍。

 

从1881年回乡后,朱方辉先后在本乡附近、苍梧县长洲和藤县太平等地开设学馆和讲学,前后约20年时间。他坚持“精研经学,博通史学,经以明理,史以证事,得位救世以事,不得位救世以言。”并且注重言传身教,群众尊称他为“武林先生”。

 

生活中,朱方辉勤俭朴素,从不大吃大喝,经常以菜干送饭。被人嘲笑为“菜干先生”时,朱方辉非但不怒,反而作解嘲诗一首:“淡食如何气益充? 养生不在俭和丰,世间自有真滋味,早夜书香贯腹中。”这表明朱方辉保持农家本色,不以吃喝为乐,而以清淡节食、勤俭简朴为荣。

 

清水明镜,万民赠伞

  1907年,朱方辉就任贵州省下江厅通判。到任后,朱方辉坚持公道办事,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并对身边人员要求严格,不许身边人打着官方旗号压榨百姓。

 

下江厅地处边远,是苗、瑶聚居的边疆地区。当地的生产条件落后,群众的生活相当贫苦。朱方辉爱民如子,他从家乡带来了蚕种、桑种和棉麻种子等,发动随去人员,连他母亲一起,主动深入群众中去,向当地群众传授种桑养蚕、种棉种麻、缫丝纺纱等方法,让当地的苗、瑶人民群众提高了生产能力,改善了生活条件。

 

清水明镜映廉心,为官一方造福祉。朱方辉任职三年,为边疆少数民族办了不少实事好事,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爱戴。朱方辉辞职离任时,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摆放清水明镜送别,赞扬朱方辉一心一意为民,两袖清风为官的高风亮节。同时,当地百姓还集体缝制华盖一顶,争先写上名字,万民空巷出动,把这一顶“万民伞”赠给朱方辉,这在当地是前所未有的大事。

 

兴教兴产,造福乡里

  朱方辉从贵州辞职回到广西后,聘为桂林优级师范学堂教席(即教师),辛亥革命后,朱方辉还在桂平当过约一年的浔州学堂学监。后来,他在平南县武林镇兴办一间女子学校,招收本村及邻村女童入学,学生42人,每人每学期仅收学费7.5毫,因为学费便宜,村中穷困人家都乐意送女儿入学,这改变了当地群众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学校一切工作正常后,朱方辉又到桂林出任县知事。

 

1914年,年近60岁的朱方辉从桂林卸职回乡。为发展家乡蚕丝生产事业,朱方辉不顾年老体弱,带头筹办了“武林蚕业学堂”,并且拓地建校,招生约50人,以理论与实践并重,大力开展技术教育。朱方辉采用新法种桑养蚕,还聘请农业能手辅导学生实习,自己任理论教员,边教学边发展生产。朱方辉开创新法养蚕的先例,对促进当地蚕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朱方辉晚年乐于诗律方面的探讨,对诗文有精辟的阐述,曾编有《隐拙园诗稿》集。(贵港市纪委监委整理)

编辑:胡榕

主办单位:中共贺州市平桂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贺州市平桂区监察委员会

地址:贺州市平桂区平桂南路33号

邮编:542827

电话:(0774)12388

桂ICP备12003332号-1

桂公网安备 45110302000026号

贺州市平桂区纪委监委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