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父亲的言传身教

文章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陆丽 、杨彩平(口述)    时间:2022-08-10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打印    分享:

  • 微信或QQ扫一扫

“做人要孝顺,有担当,勤俭节约。”父亲的言传身教是我不断前进的力量,直击我的心灵,影响着我。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一直非常孝顺。爷爷在父亲年幼时就去世了的,奶奶身兼母亲和父亲的角色,非常辛苦,所以父亲格外能体谅奶奶的艰辛,总是充满耐心、悉心照料奶奶。父亲年轻时放弃外出工作的机会留在村里开杂货铺,做村里的“赤脚医生”,都是为了能在离家最近的地方,照顾好体弱多病的奶奶。每当做好了饭菜,父亲总是最先盛给奶奶并看她吃饱了自己才肯动筷子,以前我一直以为那只是父亲的一个习惯,后来才知道,父亲是把好吃的给了奶奶和我们,自己只吃剩下的。冬天,父亲怕奶奶脚冷睡不好觉便经常给奶奶打热水泡脚,还时常为奶奶揉脚疏通经络。父亲的孝顺一直影响着我,我也教育我的女儿,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现在我工作后回到家,总能接到女儿递给我的一杯热茶和一句暖心话语“爸爸您辛苦了”。这就是“孝顺”家风在我家得到了传承。

 

父亲小时候经历过挑担、插秧、挑粪等脏活累活挣工分的生活,又身处过60年代大饥荒时受冻挨饿啃树皮充饥的年代,这些艰苦生活经历磨砺了父亲艰苦奋斗的意志,让勤俭节约的概念更深入到他的骨子里。每天的剩饭剩菜父亲舍不得倒掉继续吃完;不穿的衣服剪下来做靠垫、当抹布;洗碗洗菜的水用来冲厕所;快递盒子收集起来卖废品……点点小事,都是父亲践行勤俭节约的见证。

 

父亲有两个“老物件”,一个是满是补丁的帆布包,一个是黑漆漆的铁饭盒,这两样物品是他二十多岁当工人买的,跟了他几十年了,虽它们已经历尽沧桑破旧不堪,但父亲还是舍不得扔掉,如今帆布包用来装了报纸,铁饭盒也成了家里的“针线盒”,算得上是物尽其用的极致节俭。“大吃大喝不长久,细水长流年年有。”是父亲常说的谚语,他用实际行动教育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我时刻以父亲为榜样,教育孩子们,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也要勤俭节约,不能大手大脚奢侈浪费,让孩子们也传承良好的家风。

 

小时候,村里只有父亲这一位“赤脚医生”,邻里乡亲各种小病小痛都会找我父亲看病拿药,有时候忙不过来,父亲会叫我帮忙。那时候村里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针筒针头都是煮沸消毒后多次使用。我嫌麻烦直接从保温壶倒水到消毒盒里,以为这样可以达到消毒效果。当我把消毒盒给父亲后,他摸了一下,感觉温度不对,问我消毒的过程,得知我偷懒没有按要求煮沸针筒针头高温消毒时,严厉地批评我:“儿呀,你这样做就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万一病人感染了怎么办?爸爸是医生,要对病人负责……”父亲严厉教诲让我记忆犹新,在我心里种下了“责任与担当”的种子,种子不断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对我后来选择去当兵,成为一名人民警察,直到现在从事纪检监察工作都有着莫大的影响。在这些岗位上我时刻牢记父亲的教诲,勇担责任,全心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柳州市柳江区纪委监委)

 

编辑:胡榕

主办单位:中共贺州市平桂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贺州市平桂区监察委员会

地址:贺州市平桂区平桂南路33号

邮编:542827

电话:(0774)12388

桂ICP备12003332号-1

桂公网安备 45110302000026号

贺州市平桂区纪委监委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