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方显本色

文章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林柏江    时间:2023-02-01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打印    分享:

  • 微信或QQ扫一扫

“事不避难”语出《后汉书·虞诩传》,“义不逃责”在《论语》中可见类似表述。“事不避难”与“义不逃责”连用,意即面对艰险困难,只要合乎道义、职责所在,就不能畏惧逃避,而应当仁不让地担负起责任,有所作为。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责任意识,体现出中国古代圣贤的担当精神。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孟子说:“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这些都是古圣先贤展现出来的修己以安百姓、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甘于牺牲、勇于担当的仁人志士,正是他们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亘古不息的光芒。“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是司马迁报效祖国的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修齐治平的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救亡图存的担当。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诗歌《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精华所在,生动地体现了他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牺牲奉献的担当精神。1838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受命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当时大量鸦片输入,严重危害国民健康。面对朝廷反对派的百般阻挠和洋人的威逼利诱,林则徐临行前表示:“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体现了他置生死于不顾的凛然气概。

 

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如同挺立在天地之间的一座大山,在民族危难、人民困厄之时,永远会挺身而出,成为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靠山。当年挺进藏北解放阿里的“人民功臣”李狄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叫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向党要副担子挑在肩上的人。”

 

实干是最响亮的语言,是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无数革命先辈和先进模范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敢于亮剑、敢于担责、敢于斗争,面对矛盾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挺身而出,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光辉榜样。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公报强调,“打造敢于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铁军”。担当精神一个显著的本质特征就是敢于斗争。纪检监察干部是党的忠诚卫士,要将“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反腐败攻坚战持久战中始终冲锋在最前面,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政治本色和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梧州市纪委监委)

 

编辑:邬婷婷

 

主办单位:中共贺州市平桂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贺州市平桂区监察委员会

地址:贺州市平桂区平桂南路33号

邮编:542827

电话:(0774)12388

桂ICP备12003332号-1

桂公网安备 45110302000026号

贺州市平桂区纪委监委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