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桂区:强化监督推动解决土瑶儿童“上学难”问题
“哇,好漂亮的教室呀,桌子和凳子又平整又光亮,没有洞洞,我以后都可以在这里读书了吗?”开学初,土瑶小男孩赵晓康在贺州市平桂区民族学校的教室里兴奋地说。
“是的,晓康,我们这里每学期还会给你500元的伙食补助和150元的交通补助,你日常学习都可以住在学校,再也不用每天来回奔波,耽误学习了。”和蔼可亲的民族学校老师姜晚英慈爱地说道。
今年13岁的赵晓康,家住平桂区鹅塘镇槽碓村,土瑶人。2018年以前,他父亲每天都需要用摩托车载着他走近20公里的山路到槽碓村小学上下学,要是天晴,要走1个多小时,要是刮风下雨,求学之路不仅坎坷,还存在交通安全隐患。而他,只是众多身处于偏远山区、条件恶劣的土瑶村学子中的一名。
2017年初,平桂区纪委监委督查组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土瑶村学校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校舍严重不足、学校厕所破旧,幼儿园没有建设用地、项目资金缺口等问题普遍存在,学生普遍上学困难,便将该情况向该区政府反馈,并督促该区教育局全面摸清教育基础设施底数、全力排查土瑶学生就读情况,切实解决土瑶孩子“上学难”问题。
土瑶孩子积极举手发言,那双明亮的眼睛透露着对知识的渴望。(陶胜平 摄)
土瑶是我国瑶族的稀有支系,全部聚居在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明梅、大明、槽碓和沙田镇金竹、新民、狮东6个行政村的24条山冲之中,资源匮乏、长期闭塞,是平桂区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是平桂区乃至贺州市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2015年脱贫攻坚以前,身处贫困山区的土瑶娃们,能就读的教学点十分稀少,学校规模小、校舍简陋、生源分散、上下学路途遥远,加之教育观念落后,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全部土瑶村人口总数比例不足1%。
近年来,平桂区出台了系列政策,全面加强土瑶村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平桂区纪委监委立足本职,强化监督执纪问责,重点围绕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政策落地等方面内容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针对项目建设缓慢、资金滞留、竣工验收不规范等问题要求相关单位认真梳理排查、立行整改。目前,该区纪委监委已督促各责任部门健全完善相关制度规定5个,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堵塞制度漏洞;发挥派驻纪检监察组“探头”作用,全程监督民族学校项目建设,共开展“嵌入式”监督检查5次,严把项目质量安全关;组建专项督查组6个,与教科、住建、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联动,深入到6个土瑶村新建5所学校、8所幼儿园,共开展“联合式”监督检查2次,实地走访和电话访问群众233户,核查项目9个,发现问题并要求整改5个,进一步解决土瑶娃“上学难”问题。
“扶贫先扶志,教育扶贫是一项重要的‘造血式’扶贫措施,有助于斩断穷根、挖掘富源,但教育帮扶时间长、涉及单位多、项目类别广,必须要加强督导检查,严肃问责教育政策落实不力、截留挪用扶贫资金、教育乱收费等问题!”平桂区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说道。
2018年5月,平桂区制定出台了《贺州市平桂区土瑶聚居深度贫困村学生就读城区民族学校(文华学校)教育资助方案》,安排义务教育阶段小学4至6年级的土瑶聚居深度贫困村学生到平桂区文华学校就读。同时,结合土瑶教育实际,投资1.7亿元、耗时2年建设平桂区民族学校。2018年9月,赵晓康顺利入学文华学校。民族学校建成后,赵晓康和他的土瑶小伙伴们一起转入民族学校就读。
今年8月底,平桂区民族学校内的教学楼、学生宿舍、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教学配套设施均已完工,并开设瑶歌、瑶绣和长鼓舞等特色课程,传承和发扬土瑶民族文化。今年9月正式开学,学校共招生1233人,六个土瑶村的796名学子全部安置入学,没有一例土瑶学生因贫辍学,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0%。平桂区民族学校校长满怀信心地表示,新成立的民族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寄宿制学校,教育基础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能从根本上解决土瑶学生“上学难”问题,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孩子们在新学堂用知识浇灌梦想之花。
土瑶学生在排练民族乐器和瑶族长鼓舞,展示特色民族风韵。(姚启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