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最后一颗子弹的故事
1934年11月29日清晨,天刚放亮。敌机就开始在红军阵地上空盘旋,不断地向红军征地俯冲、扫射、轰炸,红军阵地顿时烟雾弥漫,硝烟滚滚。
在炮火的掩护下,敌人悄悄向红军阵地逼近。红军由于弹药不足,在战斗中缴获来的较好的尖头子弹,全部集中给机枪使用,步枪只能使用红军自己制造的“土”子弹。不到有效射程,谁也不肯浪费一颗子弹,都耐心地在沉默中等待着敌人的到来。
敌人慢慢靠近,以为阵地上的红军在飞机密集的炮火轰炸下已经被消灭了,呐喊着冲了上来。眼看就要到山顶了,敌人已经完全进入红军的有效射程之内。
“呯!”一声枪响。
“给我打!”指挥员信号枪打响大声指挥着。
随即一排排手榴弹向敌群中飞去,手枪、步枪、轻机枪、重机枪发出了怒吼的声音,敌人有的像折断的麦秆向后倒去,有的像碎石般滚下了山坡。
敌人冲一次,被打垮一次,但他们没有就此罢休,仍不间断地向红军阵地发起进攻。如此循环反复,战斗从清晨持续到了晚上,硝烟弥漫,敌人尸横遍野,红军前沿阵地上的将士伤亡惨重。
夜晚的脚山铺格外寂静,月亮也从云层中探出了头,经历了一整天的战斗,红军才迎来短暂的休整。一天的激战让战士们很快进入了梦乡,红四团政委杨成武与团长耿飚趁着这个间隙来到连队看望战士。
临时的卫生所里,卫生员还在不停忙碌着,为受伤的战士上药、换纱布。
“首长好。”受伤战士尽管伤势很重,但没有一个人叫苦,也没有一个人喊痛。他们或是向团首长敬礼,或是向团首长点头微笑。杨成武和耿飚也回敬军礼示意,并上前查看他们的情况。
突然,杨成武像定在原地一样,怔怔地看向一个角落,那里躺着一位脸色蜡黄、呼吸很微弱的小战士,不过十几岁的年纪。
“小老表,真的是你啊。”杨成武上前仔细查看,小战士头上用布缠着,但还能认出他那胖鼓鼓的脸蛋,他除了头上有伤外,胸部和腹部都负了重伤,用手电照了照他那昏迷的脸,脸像黄蜡纸一样,依稀能认出这就是他的江西小老表。
此时的小老表已是生命垂危,卫生员正在给他做最后的抢救。杨成武忙弯腰凑近他,抚摸着他冰凉的手,小老表感觉有人在抚摸,微微睁开眼来,见前面站着的是杨成武政委,轻轻一笑。
“小老表,怎么样?坚持住,会好的。”望着奄奄一息的小老表,杨成武红着眼睛,有千千万万安慰的话想说,到嘴边却只有如此苍白的一句话。
小老表吃力地几次翕动嘴唇想说什么,一直没有说出口。杨成武俯身凑近小老表,努力地想听清楚他的声音。小老表颤抖着将一只手伸向杨成武,看着眼前这只手,杨成武如鲠在喉。
这是怎样一只手?干枯皲裂,缠着满是血污的绷带,不停地颤抖着,手上还紧紧攥着什么东西。杨成武伸出手,一颗带着鲜血的子弹落入他的掌心。
“政委,最……最后一颗子弹……给你……打敌人……打敌人……”小老表不断重复着,声音越来越小,慢慢地闭上了双眼。
“好!政委答应你!坚持住,你不是说等我们胜利了还要跟我学识字吗?”杨成武哽咽地说道。
尽管卫生员拼尽全力抢救,小老表还是永远的闭上了眼睛,生命停在了十几岁的年纪。杨成武走出卫生所,山间更寂静了,仿佛在为牺牲的战士们哀悼,山风呼呼地鸣奏着哀乐。他将小老表的最后一颗子弹放进胸前的口袋,上面的鲜血直发烫,烫得他红了眼眶。
这位江西小老表,我们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甚至不知道他的具体年龄,只知道他是一位少年,早晨八九点钟太阳一般的年纪。不只是他,有关史料显示,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基本都是由14-18岁的青少年组成。湘江战役期间,失散在全州各乡镇的红军也都是小老表这样13-15岁。他们在花一样的年纪时,为了他们信仰的革命事业,英勇无畏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用幼小的身躯撑起了新中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