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偏远山区、资源匮乏、土地贫瘠、过着“逢山吃山、过水吃水;吃了一山又一山”的游耕生计方式……2017年贫困发生率仍高达51.73%!这是全国唯一的瑶族支系——贺州市平桂区土瑶聚居区,是典型的“贫中之贫”,更是贺州市乃广西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平桂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殷切嘱托,举全区之力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终于,土瑶聚居区6个村中的槽碓村、明梅村、金竹村等3个村提前一年于2019年脱贫摘帽,大明村、新民村、狮东村等3个村于2020年完成脱贫认定,如期实现了“一年初见成效,二年大见成效,三年脱贫摘帽”的目标!其中,槽碓村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新民村获评“自治区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21年9月1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直播特别节目《走进乡村看小康》,央视记者走进槽碓村,展现村民幸福小康新生活的喜悦和豪迈。
过去,土瑶小学生们在设施简陋的学校上课
曾经,这里是“往来皆白丁”,上学难、难上学。土瑶聚居区6个村的村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学软硬件设施落后、教师老龄化严重、上下学路途遥远等问题;加之当地教育观念落后和土瑶风俗中有早婚早孕的习惯,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全部土瑶村人口总数比例不足1%,大多数“土瑶”娃们小小年纪就陷入“打工→赚钱→娶媳妇→生娃→打工”的恶性死循环。
如今,梦想照进现实,特色办学促教育资源均衡。该区累计投入1.91亿元,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建占地面积5.23万平方米的贺州市民族学校、改善6个土瑶村小学和9个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并积极推广普通话、瑶话“双语”教学,开设瑶歌、瑶绣和长鼓舞等特色课程,土瑶贫困家庭学生100%享受教育资助政策,以优质教育阻断了土瑶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了土瑶贫困学生零辍学,也促进了婚育文明建设,让村内村外的孩子们都能在新学堂用知识浇灌梦想之花。
过去,土瑶群众居住在破旧的木板房内
曾经,这里是“破败不堪的穷瑶寨”,建了塌、塌了建。土瑶聚居区位于贺州市大桂山山脉深处,山地陡峭、峡谷连绵,6个土瑶行政村的27个自然村屯分布在24条山冲之中,村寨多数座落在山腰和幽谷之中,大部分是依山而建的木板房或泥土房,易发生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大。此外,由于地处偏远,建房成本是非山区村的一倍以上,捉襟见肘的瑶胞们只能对破漏的房屋修修补补,居住条件十分恶劣。
现在,土瑶群众住上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房屋
如今,“挪出穷窝”住新家,危改易扶推动生态宜居建设。该区累计投入335.9多万元,帮助105户土瑶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投入16.88亿元,分别在平桂城区和鹅塘镇厦岛各建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个,帮助294户1896名土瑶贫困群众解决住房之困,搬迁入住率达100%。同时,该区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管理,创新实施“五化统筹”模式,完善社区管理、就业社保、文体活动等功能建设,创新拓展30余个惠民服务子项目,出台免除10年物业费,免交近3年的垃圾清洁费等措施,“一站式”解决土瑶搬迁群众就医就业就学等问题。
过去,土瑶群众在狭窄、颠簸的泥路上出行
曾经,这里是“望到屋走到哭”,难进去、难出来。因土瑶聚居区的大部分村屯山高路陡、交通不便,土瑶群众长期以来走的是爬坡上坎的崎岖山路,外出赶集一趟要花半天以上时间,物资全靠“人肉运输”。此外,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导致当地的电力、通讯、文化、教育等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如大明村是2013年才接通220伏生活用电,才有电视可看、有网可用。
现在,土瑶群众在康庄大道上自由出入
如今,“绝壁之路”绝处逢生,基建短板快速补齐改善生活。该区累计投入13535.71万元,加快改善土瑶聚居区“路、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仅用两年时间,新建行政村主干路、修通“断头路”及升级改造通屯道路243条577.18公里,桥梁22座249.72延米,全面打通区域内外往来“经济通道”,结束了仅有一条路出村的历史。农村电网改造项目于2019年8月提前完成,所有土瑶农户全部接通生活用电。投入471.5万元建设13个4G基站,6个土瑶村实现4G信号全覆盖。长期困扰土瑶群众出行难、用电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过去,土瑶群众只能靠家庭手工作坊进行茶叶加工
曾经,这里是“蛮荒之地无宝寻”,发展难、难发展。土瑶地区受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制约,山地多、耕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大部分土瑶居民没有自己的水田,也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缺乏现代农业种养技术,基本维持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农业生产风险高、农产品盈利能力很弱,只能用以日常生计的自我供给,生活举步维艰。
现在,土瑶群众在规模化种植的马窝茶园中采茶制茶
如今,“绊脚山”变为“聚宝盆”,多元产业拓宽脱贫致富渠道。该区制定实施“人均一亩茶,户均两亩姜,村均万亩杉”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探索形成“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养茶+竹编+瑶绣”的扶贫新模式;以安排土瑶贫困群众就业为重点,打造“六型扶贫车间”149家;投资4180万元规划实施“秀美槽碓,幸福土瑶家”文旅宜居区、狮东村大冲老寨土瑶生活馆等文旅、农旅项目4个,将生态和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来源。2021年,6个土瑶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从2017年的1.65万元增加到16.12万元,土瑶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7年的2607元增加到11756.9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一个深度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从外出难、就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生产难到村庄靓、校园美、产业兴、人气旺、精神足,展现了脱贫攻坚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华丽转身。
在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条路上,平桂区纪检监察机关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理念,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以防返贫动态监测、落实“四个不摘”“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等内容为重点,扎实开展过渡期专项监督,严肃纠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纪法保障。